葉恒強,男,生于1940年7月,廣東省番禺市人,漢族。1963年畢業于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1967年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生畢業。曾任金屬研究所副所長(1990-1998)、所長(1998-2001);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理事長(2000-2004);973計劃《材料計算設計與性能預測基礎問題》項目(2001-2004)首席科學家。1981、1985年在美國Arizona State University;1982年在比利時Antwerp University;1988年在日本東北大學做訪問學者。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1986-)、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2002-)。
葉恒強主要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下的材料物理化學(二級)。20世紀70年代,他對高溫合金材料的故障分析中,發現了沖擊韌性隨硅含量出現馬鞍形變化的規律,為冶金產品的質量改進做出了貢獻。80年代初,對層狀晶體的長周期結構進行了系統的探索,發現了兩種新的相疇、用高分辨點陣像確定了碳化硅中6種多型體的結構。80年代中,他與合作者與國外同時獨立地發現晶體塊體中傳統晶體學不允許的五次對稱性,進而與合作者發現并研究了二十面體對稱、八次對稱等準晶相,為我國在準晶實驗研究居于國際前列做出了貢獻,為此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作為我國最早從事固體原子像的研究者之一,他對固體材料結構與缺陷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高溫合金長時間時效析出的拓撲密堆相中發現了四種新相及大量的平移疇 、旋轉疇結構,總結出這類相結構的晶體學構造規律。此成果獲1986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用高分辨像直觀揭示合金非公度結構的原子模型、在固體表面與界面中觀察到新的重構與界面及應產物。已發表250余篇學術論文,合作出版了《電子衍射圖》、《高分辨電子顯微學》、《高空間分辨分析電子顯微學》等六部著作。他先后主持重大基金項目兩項:“材料表面與界面研究”(1992~1996);“金屬間化合物關鍵基礎性問題研究”(1998~2001)。他重視培養青年人才,協助郭可信先生指導的博士生張澤、碩士生王大能獲首屆(1985年)吳健雄物理獎。指導的博士生已有2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3人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
葉恒強還于198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晶體精細結構的電子衍射與電子顯微鏡研究”; 198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電子微衍射圖及解釋”;1994年獲錢臨照獎(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1996年獲何粱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199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材料界面結構的研究”;2002年獲遼寧省科學技術一等獎,“機械合金化過程中非晶態與納米晶形成及結構研究”。
社會兼職有:973計劃顧問專家組成員(第三屆2004-2006; 第四屆 2007-);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材料科學與工程)成員(1998-);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位委員會成員(2000-)。現任《Materials Letters》主編之一(2003-);《材料研究學報》主編(2001-)。